丹阳市“十二五”重拳出击建设创新平台和载体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力支撑
“十一五”,丹阳市围绕新兴产业培育、传统支柱产业提升加快了布局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步伐,建设了一批创新载体和平台。目前,全市已布局建设1个省级科技产业园、1家省级产业研究院、1家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2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家镇江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丹阳科技创业园孵化器面积18万平方米。
虽然近年来科技创新体系和载体建设有了很大进步,但仍然是丹阳科技创新中的短腿。2011年及“十二五”,丹阳市将在创新体系布局上重拳出击,在搭建科技创新载体和公共技术平台上下功夫,建立功能较为齐全、针对性强、服务效率高的科技创新体系,确定了“一城、二区、四园、十大平台、十个院士工作站和十个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目标。“一城”即:为集聚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和高层次领军团队,启动建设占地1000亩,集创业园、软件、研发中心集聚区、人才居住社区、服务、商务、休闲生活配套区为一体的微型科技之城。“二区”即经济开发区的高新技术园区和云阳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四园”即:航空航天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园、航空航天复合材料产业园、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沿江装备科技产业园。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提升,布局和建设江苏省级高性能合金材料研究院、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高性能合金重点实验室、北航航空航天产业技术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工程中心丹阳分中心、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大容量全固态激光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薄膜太阳能工程技术中心丹阳分中心、丹阳枫叶国际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丹阳睿光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10大平台。引进国内与丹阳产业关系密切的院士团队,建立10个院士工作站,已经完成5个,正在操作的2个,“十二五”末,参与丹阳新兴产业发展的院士及团队达100名。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布局和建设1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同时引入知识事务所、专利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在科技创新服务上取得突破。